探索求解鄉村教育援助的企業價值

當眾多NGO、志願者和愛心人士紛紛加入到鄉村教育援助的計畫時,企業正以一種獨特的姿態,加入到這些社會公益活動中。
儘管支教的初衷大同小異,但活動表達方式的不同卻導致援助效果的巨大差異。從這個層面上看,“愛普生•多媒體愛心課堂”給企業進行援助鄉村教育提供了一個解題思路。探源:“知溝”催生的教育需求  提起對鄉村教育的扶植和援助,我們無法繞開1989年啟動的希望工程。通過資助建立希望小學,改善硬體條件,希望工程幫助了數百萬的適齡兒童返回課堂。而這這幾年,政府、社會及企業對於鄉村教育各方面的支援並不缺乏。  
“希望小學建成後,光有硬體,是不是教育水準就提高了?”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常務副秘書長楊曉禹說。  
20年前,正是這個基金會創辦了迄今為止在中國影響力最為深遠的鄉村教育援助計畫。  
楊的這一顧慮,也是近幾年來公眾對於鄉村教育的輿論焦點。而早在2005年,愛普生公司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這之前,在貧困地區捐建愛心小學、愛心圖書室等教學基礎設施,但是當“開縣愛普生愛心小學”落成之後,愛普生公司的負責人發現,山區閉塞的資訊獲取管道,導致了教師人數、教師素質與教學方式的滯後,而這成為了鄉村教育發展的最大障礙。  
“很多班級只有一名教師負責全部課程教育,對於城市兒童來說輕而易舉就能接受的英語、電腦、美術等素質教育課程在這裏成為了奢望。”這位負責人回憶。  
而隨著近幾年資訊技術的發展,這個差距正在逐漸拉大,城市裏司空見慣的互聯網和電腦,在農村裏還仿佛外星來物。  
“城裏的小學生已經早早學會用QQ聊天了,鄉村裏的小學生最多也只能在電視機旁,看著有限的幾個免費頻道。”在後來開展的“愛普生•多媒體愛心課堂”活動中,一位志願者聊到。  
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傳播學家蒂奇諾等人就指出,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比社會經濟地位低的人更容易獲得大眾媒介的資訊,從而加劇社會分化,並讓資訊富有階層和資訊貧困階層的差距拉大。這便是傳播學史上著名的“知溝”理論。  
而在資訊時代,這個假說得到了更充分的論證。資訊技術的發展,讓大眾媒介時代的“知溝”逐漸轉變為互聯時代的“數字鴻溝”,在經濟環境不斷分化的同時,加大著城鄉學生素質的差距。  
“校舍破舊了我們可以重新建設,孩子上不起學,國家和社會各界可以拿錢出來使他們享受到免費的義務教育,但如果沒有現代化設備的支持,沒有先進的現代教育的理念,沒有適當的設備的配合,這個數字鴻溝將是我們無法跨越的,這種數字鴻溝將來會成為他們(指鄉村的孩子,筆者注。)進入城市進入主流社會的一個巨大的障礙。” 楊曉禹說,“數字鴻溝是用錢買不到的,你和世界的聯絡你和外面的聯絡用數字的方式是最簡單易行的,從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到知識經濟到未來的資訊經濟,這樣一個時代讓我們的孩子隔絕在數字鴻溝之外是我們特別不願意看到的。”  長期在教育第一線的工作者,對鄉村教育資源的缺失有著最深刻的體會,這種資源更多地表現在軟體方面,而這正是鄉村教育發展的最大困難。  
“有的學校即便配備了多媒體教室,又受制於教師的多媒體應用、教學水準,設備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形同虛設。”一位參加愛普生愛心課堂計畫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尋道:發展鄉村教育的N種可能  如果讓人們簡單地列舉鄉村教育發展的途徑,恐怕多數人會想到宏觀政策的扶植、經濟條件的改善和硬體設施的完善等等。事實上,從1986年頒佈《義務教育法》開始,20多年的努力已基本消除了基礎教育的硬障礙,“人人有學上”的目標早已到達。  
“教育人才、教育資源甚至生源的缺失,成為了鄉村教育發展的真正的瓶頸。而這背後,是鄉村的教育觀念問題。”一位教育界的專家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他所說的這幾個方面,都是短期政策和資金投入無法解決的難題,而這些教育需求反而成為許多支教活動和公益專案發展的基礎。  
“我們綜合的想法是要促進農村基礎教育的各個學校的自我發展的能力,沒有這個能力,你再給他更多的資金,沒有自我造血功能也是不行的,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授人以漁,給他工具給他方法給他能力比給他一條魚更好。”談到設計愛心課堂計畫的初衷時該專案負責人表示。  
一方面是一種湧泉相報的感恩之心,另一方面則是一種社會擔當的氣魄,社會上從來不缺乏積極投身於鄉村教育發展的慈善人士。  
2010年3月24日和25日,“愛普生•多媒體愛心課堂”捐贈儀式在甘肅和陝西舉行。  
“這次捐贈對我們甘肅來說是雪中送炭,” 甘肅省教育廳旦智塔說,“愛普生•多媒體愛心課堂計畫將會在甘肅發揮出應有的效益,同時對我們受助學校的教師的教學水準特別是我們學生的素質的提高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我們將充分利用愛普生在教育領域的產品技術優勢,給予學校多媒體教學設備的贊助;另一方面,與青基會上海希望工程全國教師培訓中心合作,為受助學校的校長、教師提供多媒體教學理念及應用培訓。之後,我們還將與甘肅省教育廳共同舉辦多媒體優秀課件評選等活動,從而促進多媒體教學的推廣和普及。”愛普生品牌部部門經理王凱對記者透露。  
鄉村教育需要全方位的解決方案,不僅需要硬體設備,更需要提升教師的資訊化技能、思維方式、教學理念,最終帶來教學方法的變革。  
“在貧困山區在座的各位老師目前很少能用到多媒體教室,但是隨著網路的發展,多媒體教室將成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的手段,因為它可以很好的激發學生們學習的興趣,是很好的一個教學的方式。”陝西省團省委書記張曉平表示。當人們逐漸認識到鄉村教育發展的本質問題之後,鄉村基礎教育也許就已經找到了若干條發展道路,畢竟,辦法總比問題多。探索:CSR的若干表達方式  隨著企業公民理念的日益盛行,企業的公益理念愈加彰顯。但僅有理念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企業的行動,更確切地說,是企業公益理念的表達方式。  
“公益有幾種做法,第一種做法是捐錢當然捐錢是必要的,第二個是捐出人力,第三就是捐出公司軟體的東西,就是他們公司的核心競爭力,那部分手中有的別人沒有的那種能力。” 長期服務於NGO組織的楊曉禹對公益行動的感受頗為深刻。  
楊所提到的這種核心競爭力,正是愛普生為愛心課堂所貢獻的核心價值。愛普生在專案的理念中明確寫道,“希望能充分利用在教育領域的產品技術優勢,從硬體和軟體兩方面支持中國西部地區開展多樣化教學,提升當地教育水準。”  事實上,愛普生並非唯一開展鄉村教育援助的企業,但卻是為數不多的能夠專注於自身資源和核心競爭力的。很多企業往往捐錢出力一舉了之,但是愛普生更希望把這個專案看作是一個持續性的工作。目前,愛普生在中國開展教育公益事業已經有7年的時間,從“紅粉筆•愛普生示範學校”到“愛普生•多媒體愛心課堂”計畫,愛普生聯合21世紀報系進行了諸多公益行動的嘗試。  
“我們希望該專案所發揮的作用不止局限於幾所學校,同時還能夠引起更多企業、公眾對於鄉村素質教育的普遍關注,吸引更多人投身其中。”“愛普生•多媒體愛心課堂”計畫的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除了愛普生愛心課堂,愛普生還在CSR的其他方面,如環保領域,也進行了諸多的嘗試。不過,無論是環保或教育,歸根結底都是企業的公益理念的反應。  
如何判斷一個公益專案的成效?愛普生著重考量專案的三個方面,即可行性、可持續性和最終效果。在今天看來,愛普生的這個公益活動正在踐行著這三個標準。

评论已关闭。